close

以下表格所記載的大事記,是從鄭成功登台後至民國51年間所發生的大事記錄。但所記載的皆以官方文獻有記載的為限。

當然裡面還是有缺少很多的東西,如五十三將軍殉職的戴潮春之亂,也就是說很多的內亂並沒有加在裡面,這些缺少的,以後有機會將會慢慢補上!

表格裡記錄最多的是廟宇,鹽水地區於民國51年前所創建的幾乎都有記載!
PS:(104/04/19)這段新加入的說明,原本以為我有在上面說明了,到今天有網友提出指教我才發現有段說明我竟然沒寫進去!只寫到有缺少的部份。
以下表格裡的記載是之前文獻工作站的前輩們整理出來的,雖然絕大部份是官方記載。但所謂的官方記載卻也不見得絕對的正確!錯誤的原因很多!文獻記載者的記錄,或者父老相傳的口述文獻,再再都包含很多可能會造成錯誤的因素在!例如鹽水鎮志就很多的錯誤。但我們卻不能否認他的參考價值!
例如,1927年8月25日那天發生了大地震,這件事是絕對正確的,但日期卻差了一天,8/25那天農曆是7/28。但發生地震那天是竹仔街普渡那天所以是農曆7/27日。很顯然的差了一天。但為啥會差了這麼一天,我跟北極也討論過幾個可能,在此不贅述。
那如果說不是絕對的文獻就不公佈,那麼真正可以讓有心歷史的人將會缺少了很多很多可資參考的資料!所以~我會把這份資料公開也正是此意。而且這份資料也在很多學術會議上公開過了!(例如:社區整體營造)。
所以當您要參考這份資料時,也請您多方比對,再於邏輯上去思考求證!如果您覺得這份資料沒有參考的價值,那也請您當做是我在啐啐唸不用當真!
謝謝大家~~~

鹽水大事記
西元 年曆 摘要 備註
1661

明永曆15年

清順治18年

鄭成功設一府二縣,以普羅民遮城為『承天府』,縣分南北,以新港溪(今之鹽水溪)為界,北為『天興縣』,南為『萬年縣』,鹽水屬『天興縣』管轄,地名『大龜肉』庄。

 天興為今之佳里興
1662 明永曆16年

清康熙元年
鄭成功部將何積善屯兵舊營(今之舊營里),陳永華之子陳漢光率泉州四十餘戶六百餘人,移居『釋仔寺』,今之朝琴路(昔之東門路,或稱竹仔街),這一帶始漸成部落。

鄭成功病逝,鄭經嗣立,改東都為東寧,改縣為州,設安撫司,鹽水仍屬天興縣管轄。
 
1683 清康熙22年 護庇宮創建,(原為福德祠),主祀『天上聖母』。  
1684 清康熙23年 台灣入清版圖,天興縣改為天興州,內分二縣為台灣縣與諸羅縣。鹽水屬諸羅縣管轄,內再新設『大圭璧』、『汫水港庄』  
1712前後 清康熙51年 陳有度、陳德昌入墾,漸成市街。  
1715 清康熙54年 武廟創建,主祀關公  鹽水武廟里
1717前後 清康熙56年 已有兵8人駐防  
1723 雍正元年 鄭氏遺臣范文章、何有年獲准招募大批泉、漳州人入墾。  
1731 雍正7年 更定疆域,鹽水仍屬諸羅縣,行政仍為二區,但名稱有更改,北為『鹽水港保』,南為『太子宮保』。 由此可見太子宮比鐵線橋早屯居人民。
1732 雍正10年 原設於佳里興保之巡檢署,移至鹽水,加強港務、稽查、兵防。  
1741 乾隆6年 『聚波亭』『大眾廟』創建 中境里農會對面
1751 乾隆16年 八掌溪第二次改道

范咸之《重修府志》
余文儀之《續修府志》

1761 乾隆26年 巡檢署移出,改駐『大武壟』 今之玉井古時總稱大武壟
1762 乾隆27年 員生翁雲寬倡建鐵線橋,成為南北往來要道。 此時才出現鐵線橋的名稱
1763 乾隆28年 台邑縣令陶景紹、鳳邑縣令王瑛曾會勘沿海疆界。  
1782 乾隆47年 立『府憲示禁碑』與『縣主示禁碑』 『府憲示禁碑』現今被保存在護庇宮內,是目前鹽水舊碑裡字跡最完整的石碑。
1786 乾隆51年 倒風內海淤塞,鹽水已不臨海了。 其實早就漸漸淤塞,只是此時才有正式記載。
1787 乾隆52年 『諸羅』改名『嘉義』,『鹽水』隸屬『嘉義縣』  
1815 嘉慶20年 立『重修月津大橋』碑  
1816 嘉慶21年 立『重修里仁橋碑記』 里仁橋於『武廟』後面
1823 道光3年 日月山-善德堂創建,主祀觀世音菩薩,是台南『德化堂』傳入之齋教。 為一群女尼在此持素的齋堂。
1832 道光12年 五十三將軍,忠義烈祠創建。  
1849 道光29年 王爺廟創建,主祀池府千歲。(原為大聖爺廟) 王爺廟在此年是重修,留有匾額為證,但可能在此年重修後改祀池府千歲後才正式入官方記載!但該匾額有很大爭議處,即後來的黑貓酒家老闆,將該匾下款襄上弟子楊明山敬獻,這點使得該匾所載之道光29年重修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因此還要多加考證!
1851 咸豐元年 天德宮創建,主祀『玄天上帝』 鹽水舊營里
1861 同治元年 福王宮創建,主祀『紀府千歲』 鹽水下中里
1864 同治3年

永安宮創建,主祀『李府千歲』

太保宮創建,主祀『太保公』,現今登記主祀『楊府元帥』

『永安宮』於鹽水歡雅里中寮,此時尚為一木造公厝。

『太保宮』於歡雅里頂寮

1876 光緒2年 保安宮創建,主祀『李府千歲』 後宅里番仔寮
1879 光緒5年 福安宮創建,主祀關公。(原為福德正神廟) 鹽水福德里
1885 光緒11年 7-8月發生大瘟疫,上千人死亡。  
1887 光緒13年 台灣建省,分台北、台灣、台南等三府,鹽水隸屬台南府嘉義縣  
1890 光緒16年 永慶宮創建,主祀『李』、『池』、『吳』府千歲。 後宅里後寮
  光緒年間 鹽水至此離海岸線已有十餘公里之遙了,港口淤積,退潮時可見底,但淡水路仍可行,如八掌溪汫水港渡口、急水溪等各渡口,所以仍為南北交通之扼要。  
1895

光緒21年

明治28年

台灣割日,鹽水屬台南縣。

日本伏見宮貞愛親王,自布袋嘴登陸,9月抵鹽水港,駐軍八角樓。

 
1896 光緒22年

明治29年
4月日政府正式實行民政,設「鹽水港辦務署」、「鹽水渡辦務署」  
1899 明治32年 開辦鹽水郵局,為三等郵局,員工7人,郵路127公里,郵站55處,代辦所一所,代售處17所。

南天宮創建,主祀關公
南天宮位於大豐里(大埔)
1901 明治34年 原台南縣分置『台南廳』與『鹽水港廳』,鹽水為『鹽水港廳』直轄,下轄7支廳:
店仔口、前大埔(東山)、北門嶼、麻豆、六甲、蕭壟、新營庄。

牛挑灣教會長老黃烏皮至鹽水傳教。
 
1902 明治35年 西部縱貫鐵路完成,未經鹽水。  
1903 明治36年 忠義公廟創建(菜園公)。  
1904 明治37年

鹽水電信局初設於二等郵便局內,辦理電報業務。

長老教會傳教師卓信(偉臣)購得橋南蘇源裕號糖行為禮拜堂。

 
1906 明治39年 鹽水電信局裝設交換機,開放長途及市內電話。  
1909 明治42年 地方官制再改,全台灣歸併為12廳,鹽水港廳一部份劃入嘉義廳,一部份劃入台南廳,鹽水降為支廳,屬嘉義廳管轄。  
1911 明治44年 永和宮創建,主祀『李府千歲』 田寮里田寮
1913 大正2年 長老教會於新街購得大島醫院為教堂。  
1917 大正6年 台灣第一商業銀行鹽水分行設立,初名「嘉義鹽水出張所」  
1920 大正9年 颱風鹽水受創嚴重

地方官制再改,改名『鹽水街』,受台南州十郡中之新營郡管轄,往下管轄有:
鹽水、土庫、北竹仔腳、溪洲寮、岸內、下中、舊營、番仔寮、
田寮、飯店、孫厝寮、南竹仔腳、天保厝,坔頭港等庄頭,設有街役場,警察官吏派出所。
至此鹽水所轄大致上已經有現在的規模了。
1922 大正11年
民國11年
『月津詩社』創立,蔡知為社長,黃朝碧為副社長。 黃朝碧為黃朝琴之弟
1923 大正12年
民國12年
嘉義鹽水出張所改名鹽水出張所 第一銀行的名稱
1927

昭和2年
民國16年

8月25日發生空前大地震,死傷數十人,台南州知事片山三郎、
酒井郡守,由大藏省撥款20萬元低利貸款,為災後重建之用。
 
1929 昭和4年
民國18年
第一銀行鹽水出張所升級為支店。  
1934 昭和9年
民國23年
7月颱風為患,八掌溪第三次改道,由新塭向西經虎尾寮入南邊海。  
1937 昭和12年
民國26年
貸款全數償清(地震災後重建用的)

土庫上帝廟創建,主祀『玄天上帝』。
 
1938 昭和13年
民國27年
新日本製糖會社成立,旋改名為鹽水製糖紙漿公司。  
1939 昭和14年
民國28年
八掌溪治水工事事務所設於鹽水,員工需求數千人,為鹽水地區

帶來龐大就業機會。
應該是位於現在的治水路。
1945 昭和20年
民國34年
台灣光復  
1946 民國35年 鹽水改為『鎮』,隸屬台南縣新營區,新營區署設於鹽水,同年裁撤新營區,改直屬台南縣政府,為二等鄉鎮,首任鎮長為吳棋耀

鎮民代表大會成立

改郵便局為郵電局

八掌溪第四次改道
 
1947 民國36年 原「台灣第一商業銀行鹽水分行」,改名為「台灣工商銀行鹽水分行」。  
1948 民國37年 護安宮創建,主祀『天上聖母』 汫水港
1949 民國38年 「台灣工商銀行鹽水分行」又改回「台灣第一商業銀行鹽水分行」  
1950 民國39年 重劃各縣市行政區,台南縣與嘉義縣以八掌溪為界。
鹽水位於溪南仍屬台南縣管轄,下轄25里。
 
1951 民國40年 德籍神父胡國臨始建天主堂於西門路。  
1960 民國49年 鎮民代表大會通過拓寬東門路。 今之朝琴路
1961 民國50年 鎮南宮創建,主祀『周倉』。 有人說本廟原為土地公廟,同人也稱王爺廟原為福德正神之廟,但我認為有待考證,如此一來三間福德祠不但靠得太近,甚至幾乎連成一線!此說詞力道薄弱。
1962 民國51年 東門路拓寬工程開始,同年年底竣工。

第7屆第4次鎮民代表大會通過將東門路改名為『朝琴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x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